新闻详情

把握时代脉搏,彰显匠心风采----海南跟岗活动

把握时代脉搏,彰显匠心风采

—记钱丽老师《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公开课


为了展示这两周来在华侨中学跟岗学习成果,促进跟岗老师与本校老师的交流,11月1日,海南农垦中学钱丽老师在福州华侨中学录播教室给同仁们献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这节课让大家充分领略了数学的缜密,也展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上这节课之前,钱老师认真跟数学组长吴迅老师、导师郭海燕老师请教,并通过一四班的付婕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的难度与重点,同时也多次跟组内的老师一起探讨。经过名师的指导和集中了组内的集体智慧,给大家奉献了这节精彩的课例。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的五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总结梳理、内化目标——达标检测、反思目标——布置作业、巩固目标”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环节中,教师不急于抛出怎样去分母,而是先选取了课本上的案例情境: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物——纸草书.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方程就出现在这部英国考古学家兰德1858年找到的纸草书上.经破译,上面都是一些方程,共85个问题.其中有如下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这个数为几何?钱老师先让学生阅读了纸草书的有关内容,让学生领略了数学悠久的文明。在这个经典的题中,钱老师对课本上的数字进行了简化,更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去分母,而非计算。在学生解题过程当中,发现通分比较复杂,引导学生如何寻找一个简便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去分母。在过去整个过程当中,请老师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如何简便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在这一情境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思维活动中来,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己感悟、理解、体验获得去分母的必要性。


在“合作探究、达成目标”环节中,做到即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教材,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串,例题的设计针对性强,层次分明,有梯度地呈现两道例题: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与解含有常数项地一元一次方程。在训练过程中,钱老师利用希沃授课助手,通过手机拍照,把学生的练习快速地投到屏幕,让学生参与纠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落实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注意到:别漏项,别忘掉括号!这可谓是本节课最大地亮点。这个环节,钱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发现、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积累经验,掌握去分母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在“总结梳理、内化目标”环节中,钱老师按照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反思去分母易错之处,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从整节课来看,每个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钱老师也显得非常耐心,引导相当科学,难点得到突破。钱老师始终坚持一个“导”字,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各种问题,以问题促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益求精,处处体现匠心风采,让学者有收获,让听者有感悟。